2010年12月12日星期日

搖滾北京 (Nov, 2010)

蕭敬騰把我帶到北京來。

蕭敬騰留待晚一點再說,先來看看2010的北京。上一次到北京已經是十年前,那是隨旅行團走馬看花的,看過甚麼也只有大概的印象,對這個地方的感受更是十分模糊。之前常說奧運過後便再遊北京,還不是到現在,找對了藉口才再重來。

戀上北京
我蠻喜歡北京的,沒有特別愛上某一個地方,就是喜歡那份氣氛。那份北京的味道無孔不入,很安逸很隨心。相對上海的高調,北京是平實的,人也很友善。今次沒有尋訪太多的名勝古蹟,只想找些合適拍照的地點,捕捉北京的感覺。重訪的就只有故宮,今次沒有導遊的催促,可以慢慢的欣賞個夠。人大了,再看同一件事物的重點都有所改變,十年前著眼看皇宮的宏偉及華麗,十年後再看的是建築上的細緻,以及前人生活在這個封閉的殿堂的喜與樂。

北京的藝術發展蠻多樣化的,798藝術區是近年的指定景點。798原是工廠區,後來很多的廠房被改建成藝術創作者的工作間,或是展覽館,及後更開設了不少有特色的咖啡廳,因此吸引了不少藝術愛好者專程乘車前往參觀,漸漸受人關注。由於798遠離了市中心,加上佔地頗大,所以雖然人流不少,卻還保留了一份寧靜。坐在咖啡廳的落地玻璃前,來一杯花茶,再感受那夕陽的微温,很寫意,恨不得要向在香港上班的友人炫耀一番。

本來對南鑼鼓巷充滿期待,滿以為可以仔細看看北京的胡同,只可惜胡同依舊,氣氛卻都沒有了,整條古巷都被賣紀念品的店舖堆滿了,連餐館都像是為遊客而設,想吃一碗普通的湯麵都找不到。


在北京街頭走,不難找到可以拍照的場景,樹影、舊居、單車、小食店,随影有時卻拍出更有味道的照片。也許因為今次是一個人的旅程,對於週遭環境也更留神,今次拍的許多照片也只會是一個人旅行才會拍下來,要是跟友人一起上路,倒也會因為閑談而錯失了一些有所觸動的情景。其中一個印象最深的畫面,是在國家歌劇院的日落。歌劇院由五樓到地下的狐形大玻璃窗,在夕陽的映照下,支撐玻璃窗的框架在黑色的雲石地板形成了一個反過來的倒影,就像在歌劇院內製造了一輪新月,很美!

龍應台 vs 安德烈
在路上一直在看龍應台及安德烈的書信往來(《親愛的安德烈》),感覺蠻有趣的,一個香港人在中國大陸看台灣人寫的書,這種兩岸三地的交織挺特別的。在地鐵上看這兩母子討論中港台的文化、價值、愛惡,討論包括富族面對貧富懸殊的羞愧;權力下的抗爭(革命);八十後九十後對個人的自信及對未來的惶恐。抬頭看看北京的年青人,書中的某些現象都好像放在眼前。從年齡去想,他們應當都有安德烈的自信、自省及疑慮,但文化差別又一定程度上給他們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價值觀。香港,處於兩岸的旁邊,文化上卻像是從另一個星球而來。這些思想的刺激,令整個人也活躍起來。

一個人的精彩
每隔一段時間我便會有一個人去旅行的衝動。外遊,是刻意要把生活的時間表打亂,那才能重組,然後可能會有新的視野。一個人出走,是想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完完全全的屬於自己的。可以不看電視,可以不上Facebook,可以看很多書,可以寫一點東西;可以不與其他人說話,但自己卻不斷地跟自己溝通,有欣賞、有自嘲、看夢想、也面對恐懼。很多平常沒有時間認真探討的想法及情感,都可以在這個私人空間好好的糎清箇中的千絲萬縷,重整一下當中的意義。一個人去旅行何嘗不是一種自己贈予自己的奢侈?

那一把震撼的嗓子
終於來到蕭敬騰了!認識我的朋友都不曾聽說我對甚麼名人特別著迷,也很少聽說我要去聽演唱會,我屈指數一數,聽過的演唱會五隻手指能數,這次決定遠道到北京看蕭敬騰,我自己也覺得有點瘋狂。一直也很喜歡蕭的聲音,他有一把很特別很有力量的嗓子,歌唱出來很有感覺。聽他的歌沒有讓我不斷追踪他的消息,直到看了他的台北演唱會的DVD,便完全被他舞台上的魅力攝住了。他的魅力不在於他特別懂得製造氣氛,或是有甚麼高難度的表演,他只是一百二十分地投入唱歌,可以看出來他自己也很享受整個過程,我相信他是很熱愛很熱愛很熱愛音樂,才能展現出那份吸引力。看過了他的演唱會DVD,便一直很想看他的現場表演,結果就決定到北京去了。

自己掏錢包看演唱會,這一次是坐得最前的。說真的,那感覺很不真實,我問了自己幾遍,我真是在現場看蕭敬騰嗎?節目的編排大概都知道了,即使如此,蕭的表演還是很捧!早前看電視節目時,常聽到評委用穿透力,從蕭敬騰身上我是真的體會了。驚喜還是有的,特別嘉賓黃小琥及周渝民令演唱會生色不少,小琥姐的唱功不容置疑,現場演唱讓人醉倒;從來沒有特別留意仔仔,但演唱會上的他風趣非常,為當晚增添了不少笑聲,而他唱歌也不錯,看他跟蕭敬騰在台上的交流真的很好玩。很難用筆墨形容演唱會的精彩,總之就是棒!


還有,偶爾瘋狂一下的感覺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