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歐洲回來時,一直徘徊在要不要寫這次的旅遊日誌,然後隔了幾個星期,也就過了那份興致,沒寫。今天卻突然想寫。
雖然今次在倫敦留了多天,但主要是工作,空閒的時間不多。重返熟識的地方,在Hyde Park坐坐,很舒服;能抱抱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很窩心,五年七年,一瞬間仿如昨日。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特別要寫。荷蘭嘛,正值是鬱金香盛開的季節,花很美,陽光明媚,阿姆斯特丹還是很友善,一句「自在!」總括了。
真的想寫的是在巴黎的幾天。
不是第一次到巴黎,主要的景點名勝都看過了。這一次甚麼行程也沒有,只是隨意的走走,貪婪的看博物館,沉溺在巴黎獨特的氣氛就是了。我喜歡巴黎,同樣討厭巴黎。是的,這是一個只有兩極的城市,沒有中間(倫敦是剛好相反,只有中間),要不是很喜歡,就是生厭。懶洋洋的浪漫氣氛我喜歡;巴黎人我不喜歡;法國大街小巷都是美食,正;巴黎地鐵臭死了,討厭;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讓我瘋狂;LV店員的傲慢叫我差點要破口大罵。心情就好像只可在兩個點跳來跳去,過度式並不適用。正是這種二極化的刺激,讓我可以好好檢視一下思緒。
我常常覺得,把慣常的時間表、習慣模式、假設、群體期望,‘砰’的一聲統統給打亂,是最有效最徹底的個人檢視方法。在巴黎的幾天,把以上種種給打亂,可是重組卻用了幾個月的時間,這兩三天才釐清各個想法,可以具體表達出來。
因為要替朋友到LV買東西,我第二次經歷了中國人歧視中國人的情景(第一次是在香港的美國領事館申請簽證)。雖然不是歧視我,但這件事把我氣壞了,回到酒店寫了一個很長的臉書留言給那位叫我買東西的朋友,把他嚇壞了,回來更請我吃了一餐午餐(現在想起來實在覺得不好意思)。那天晚上,我再好好把這件事想了一遍,然後我發現過去幾個月,這種嬲怒曾經發生過,而且不只一次。每一次當我覺得週遭的環境不公平,沒道理,不受尊重(不一定是關乎於我),這種怒氣就出來了,非常貫徹始終。這是一個發現,但接著怎樣?
直到近來,基於各種原因、感受及想法,把自己從很多事情上抽離一點,才發覺這個上半年,原來一直把自己拉得繃緊。退一步,還不至於海闊天空,但對於某些事情有了一點大概的方向。我呀,沒有甚麼改變,依然會為一點小東西歡喜若狂,依然在一些事情上很執著,個性上依然保留一點矛盾,不同的,只是則重點吧!
巴黎,依然很美!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