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

美國(4) - 紐約 (May 2008)

紐約是我美國之旅的最後一站,不少人也說我貪心,一趟走過東西岸。紐約是美國及世界的其中一個核心城市,到美國沒有到訪紐約像是很遺憾,而且有朋友在那裡,倒有個很好的原因去走一走。原來安排了跟住在紐約的朋友花幾天一起去遊玩,卻在出發到美國前四天才收到朋友的通知他要到三藩市公幹,而偏偏他在我剛離開了三藩市之後才到達,真的是緣慳一面。雖然朋友不在紐約,但他十分細心,委托了另一個朋友當我的導遊,好好照顧我。

雖然我是第一次到紐約,但對四周的環境感覺很熟悉,因為很多地方及標記在電影裡見過,走到不同地方都會讓我想到某一齣電影,例如帝國大廈令我想起《緣份的天空》;以華爾街為背景的《華爾街》;炮台公園海岸取景的《未日救未來》等,至於時代廣場更是每天新年在新聞報導一定會見到的,置身其中倒也有點不大真實的感覺。







音樂劇的天堂
在紐約第一個早上,我第一個去的地方便是特惠售票站 (Half Price Ticket Office)買音樂劇《Mama Mia》的門票。紐約跟倫敦是欣賞音樂劇及舞台劇的天堂,每天在這兩個城市上演的表演的節目不下三十多個,對於我這個音樂劇發燒友,到紐約當然不能錯過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而且《Mama Mia》這個劇目我之前已經錯過了幾次,所以今次特別將它放在行程的一部份。 在紐約的三天,我除了看《Mama Mia》,還看了另一齣音樂劇《Spring Awakening》,兩齣風格宛然不同,但各有各精彩,我尤其喜歡《Spring Awakening》的音樂,以搖滾樂融合一個20年代的故事,卻產生了很理想的效果,將年青人的憤怒及迷惘表露無遺。

在紐約期間除了看了兩齣音樂劇,當然也遊覽了各大景點,包括自由神像、聯合國大樓、時代廣場、帝國大廈、華爾街等,其中感受最深的是親臨911災難的遺址 - 國際貿易中心 (World Trade Centre)。現時遺址只是一片平地,站在眾多高樓中間,想像911當天雙子大廈被襲擊後倒塌的情景,四周濃煙密佈,滿地沙礫,眾人慌忙逃跑,心中頓時感到戚戚然。平常總覺得每件事會有下一個機會去做,藏在心底的說話總會有更合適的時候說,只是人生無常,但機會悄然逝去,留下的只有遺憾和缺失。











特惠售票站 (Half Price Ticket Office)
平常看音樂劇最便宜也要四、五十塊美金,也只能買到是後排的門票,而特惠售票站只賣最高價值的門票,但以半價出售,所以60-70塊美金就能坐到最前排,實在非常吸引。特惠售票站售當天的門票,而且下午場次及晚間場次的售票時間是分開的,所以最後事前先決定,然後才在合適時段去購買。

美國(3) - 優美勝地、三藩市及Hearst Castle (May 2008)

新娘的臉紗
之後三天,我參加了另一個本地團遊覽優美勝地(Yosemite)、三藩市及Hearst Castle。除了大峽谷外,優美勝地是我這次遊美國的重點項目之一。出發到美國之前已聽過朋友及同事對優美勝地的讚美,也在互聯網上看過很多優美勝地的資料及照片,很期待置身期中的一刻。出發的時候,天氣蠻晴朗的,但越接近目的地,天氣卻開始變壞,陰雲密佈之餘,更下起大雨來。我的心情也開始蓋起烏雲,但仍存一絲希望在優美勝地會見到陽光。可惜天公不造美,到達優美勝地時,雨雖然停了,但天色還是沉沉的。可幸的是Bride’s Veil(新娘的臉紗)因為之前下雨,所以也算澎湃,只可惜欠缺陽光,整個畫面也是迷迷濛濛的。

舊金山
這個本地團的下一站是有舊金山之稱的三藩市。我們也是清晨起來,直往三藩市的藝術宮。說真的,我也不大清楚這個藝術宮有甚麼用途,雖則如此,它卻是一個理想的休閒之地。它是一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建築物,四周栽種了各式各樣的植物,建築物的中央還有一湖,湖上有一個小噴泉,一對一對的天鵝在湖中活動,甚是寫意。再加上暖和的陽光,開始了充滿期待的一天。

三藩市的標記當然是金門橋,導遊說我們蠻幸運的,難得遇上陽光普照。他說三藩市大部份時間也有霧,並不一定能清楚看到金門橋的全觀。說真的,金門橋跟香港的青馬大橋頗相像,只是顏色不一樣,紅色的金門橋比較搶眼,遠處也能看見。踏上橋欣賞四周的景色,不免覺得青馬大橋缺少了行人道著實可惜。




















三藩市的另一個標記是漁人碼頭 (Fishermen Wharf)。大眾所指的漁人碼頭主要是指39號,因為那裡是食肆及商店集中的地方,也是大部遊客聚集的地段,充滿嘉年華會的氣氛。這邊的周打蜆湯及蟹被受推崇,據說價錢蠻合理的,我為了爭取時間四周遊覽,所以沒有花時間坐下來好好享用一趟美味的海鮮餐。在三藩市我還遊覽了雙子峰及九曲花街。九曲花街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行車路,路的兩鍾滿了鮮艷奪目的花,因此而命名。九曲花街旁邊的是高級住宅,我倒好奇屋主有否選了這樣一個熱鬧的地段。

富豪的堡壘
Hearst Castle是這次本地團的最後一站。這個豪華的堡壘原來是屬於一位超級富豪 – William Hearst的。整座堡壘佔地8,300平方米,穩佔了一個山頭。堡壘內的裝潢極盡奢華,金碧輝煌不在話下,內裡還有兩個宏偉而典雅的泳池:露天的一個用大理石興建,再加上四周的雕塑,滲透出濃厚的藝術氣息;室內的一個四處鑲金,更設有跳水台,氣派十足。據導遊說,William Hearst很喜愛與名流紳士打交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安排名人派對,邀請城中名人及電影紅星,其中不乏大明星如查理卓別靈(Charlie Chaplin)及加利格蘭(Cary Grant);政治巨頭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及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不少名人也同樣喜歡跟William Hearst混熟,因為能參加他的派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William Hearst喜歡與電影明星走在一起也因為他熱愛電影,他在堡壘內有一個可以容納大概一百人的電影院,他也樂於與親朋好友分享他自己製作的家庭短片,娛人娛己。

William Hearst對於奇珍異獸情有獨鍾,他在堡壘設的動物園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動物園,內裡飼養了各種不同的動物,其中包括獅子、老虎、斑馬、長頸鹿、黑熊、鴕鳥、大象、袋鼠等,我可沒想到加州也會有一個Safari。

加州北行隨著Hearst Castle的遊覽而結束,我又再次回到洛杉磯。短短逗留了一天,便往東岸進發。

美國(2) - 大峽谷及拉斯維加 (May 2008)

今次到美國旅行,心中已鎖定幾個必定遊覽的地點,其中當然包括大峽谷及拉斯維加斯。在美國旅遊,最省錢的方法是跟本地旅行團,尤其是華人包辦的那些。Katherine 和我參加了一個三天的大峽谷加拉斯維加斯的巴士團,其中還會遊覽倫敦僑(London Bridge)、小鎮Laughlin及名店特賣場,三天團費每人US$130,當中已包括兩天的酒店、車費及大峽谷的入場費,相當化算。

第一天我們遊覽了倫敦橋,這是真真正正由倫敦運過來的第一條倫敦大橋。當時倫敦準備興建新的大橋,要把舊的一條拆掉,美國有一個富豪向倫敦政府出錢購入了這條舊的大橋,並把它送到美國來,這就是座落在Laughlin附近的倫敦橋的故事。橋的附近現在興建了渡假村及水上活動設施,雖算清幽,卻沒甚麼特色。

旅遊巴士冒煙了!
我們是次本地團的重頭戲在第二天的大峽谷。由於行程緊密,我們要早上四時半就要起來,五時便要驅車出發。清晨五時,我們便睡眼惺松的踏上征途。想不到驚險刺激的事在車開動了才大概二十分鐘便發生,我們的車壞了!導遊叮囑我們留在車上,他和司機會處理壞車的問題。我從小倒也算是一個乖學生,而且我也沒有任何修車的知識在這個時候可以用得上,所以我也真的乖乖的在車上等候,也趁這個時候小睡片刻。有些團友按耐不住,下車看看情況如何,也順道伸展一下。奇怪的是,他們下車後便不大願意再上車,跟我一樣坐在最前排的Katherine也同樣摸不著頭腦。經過大概三十分鐘的努力,導遊跟司機大哥宣告投降,要召另一輛車來支援,導遊把所有人送上車,然後司機大哥利用車子僅存的一點動力,倒車把我們送到大概三十米外的一個加油站。車開了不到兩分鐘,車上的一名女乘客便大叫要下車,我最初也不明所以,但不久就聽到更多人大嚷,當我轉頭一看,也不禁被嚇壞了,我們的車正在冒濃濃的黑煙呢!車一停下,眾人也是一個戰步走下車。倒也奇怪,車一停下,黑煙便沒有再冒。我好奇問問司機大哥,他還蠻輕鬆地解釋說,只要引擎不開動就不會冒煙。美國真的是一個地大脈博的國家,環顧四周,我們車停放位置連一間房子也沒有。我們最後更動員了消防車,在等待被送回酒店的期間,實在悶得發慌,我和Katherine與其中一位消防隊員閑談起來。說起剛剛旅遊巴士的事件,那位消防員也說他見到濃濃的黑煙,沒差點就要開消防喉了。到美國以來,Katherine跟我一直也覺得加州極為乾燥,很好奇這裡的人是怎樣護理皮膚的(哎呀,女生嘛!),但連我也想不到Katherine會連消防隊員大哥也不放過,直接了當的問他平常怎樣打理肌膚,還問他那一個品牌的潤膚霜的效用比較好,把這個大男人弄得啼笑皆非。

由於接替的旅遊巴士從洛杉磯開過來要七個小時,所以導遊先安排酒店的車把我們送回酒店。酒店的車最多每次載九個人,我們一團共六十人,要七次才能全部送回去,團友間有老有少,我們這些「年青力壯」的當然要留守到最後,最後等了差不多四個小時才回到酒店。













戲夢人生
由於花了一個早上在壞車事件,當天趕不及到大峽谷去,所以導遊改變行程,先去拉斯維加斯。對於賭城奢華及繁囂聞名已久,導遊在車上曾對我們說,不要小看街頭上的乞丐,因為他們可能曾經是百萬富翁。他還說拉斯維加斯見證了很多一夜致富的神話,及更多一夜間淪落街頭的故事,聽後倒也有幾分戲夢人生的感慨,更深刻體會到知足常樂的道理。



各大賭場的奢華真的叫我大開眼界,金碧煇煌不在話下,誇張的如MGM更在賭場內養了一頭獅子。各大賭場的建築同樣叫人讚嘆:威尼斯人的歐意風情、金銀島的童話魅力、Trump Tower的金碧輝煌、紐約.紐約的摩登現代等全部共冶一爐。雖然澳門被譽為東方拉斯維加斯,但無論規模與繁華的程度,皆不能與拉斯維加斯同日而語。

拉斯維加斯其中一個最多人遊覽的景點是大人和小孩子同樣喜愛的M&M World。佔地四層的M&M World除了巧克力及糖果,還有各式各樣的新奇玩意,例如M&M手袋、撲克牌、結他、衣服、文具、耳環、大富翁遊戲、賽車模型等。最叫我驚奇的是這裡的巧克力有超過三十個顏色,裝在長長的透明管裡,只是看已十分吸引,所以我在這裡也忍不住花了一點錢買些手信給親朋好友。

我們的酒店座落在Vermont區域,每天晚上也有數場燈光表演。原來對於這個燈光表演沒甚麼期望,但表演卻十分精彩,更成為這次賭城旅程中其中一個印象最深的回憶。

大峽谷,我來了
第二天一早,我們比前一天還要更早出發,因為要我們要先趕到大峽谷,然後當晚要回洛杉磯。四時半我們的巴士便驅車出發,雖然極度疲累,但當到達大峽谷的南邊觀看那磅礡宏偉的大自然風光時,頓時覺得精神飽滿,心廣神怡。那連綿不斷的紅石不住伸展,完全看不到它的盡頭,在藍天的襯托下,形成了一幅宏偉卻恬靜的畫面,這個壯麗的景觀讓我再一次驚嘆大自然的奧妙。聽說大峽谷四面的風光各有特色,其中尤以南面及北面特別引人入勝,下次再有機會到大峽谷,必定要往北面走走。

美國 (1) - 深入洛杉磯 (May 2008)

說真的,美國在我的目的地排行榜上並不是‘名列前茅’的,但碰上這段時期,美國經濟低迷,而相反其他各國的滙率奇高,到美國旅遊突然成為了一個很吸引的選擇,再加上表弟在洛杉磯讀書,也有一個朋友在紐約工作,住宿費可以省卻不少,所以也不用多三思,就向美國出發吧!

美國這樣大的國家,可以遊覽的地方著實很多,我這樣貪玩的人,當然會用盡所有時間去最多的地方,所以兩個多星期我在西岸南南北北的遊玩,也跑了一趟紐約。

洛杉磯是我的第一站,也是這次旅行的基地,因為一來表弟住在這裡,二來它跟很多著名景點比較接近。洛杉磯比香港慢15個小時,再加上在飛機的12個小時沒有好睡,到達洛杉磯已經筋疲力竭,所以我跟同伴Katherine決定第一天還是先儲儲能量,第一天只是在表弟家附近走走。無獨有偶,今次到美國剛好碰上表弟的碩士畢業典禮,正正是我到洛杉磯的二天,舅舅與舅母也從香港到洛杉磯去,所以第一天的晚上就跟舅舅一家吃晚飯。洛杉磯是一個華人跟亞洲人聚集的城市,美國的第一個唐人街便是在這裡。除了唐人街,這裡還有韓國城、日本區及台灣區,其中尤以韓國社區特別熱鬧,我們第一天的晚餐便是在一家家庭式的韓國餐廳解決。這家餐廳主打豆腐,餐牌上有各式各樣的豆腐煲,再加上不同款式的韓式配菜,以US$8的價錢實在是價廉物美,味道也真不錯,有韓式住家晚飯的風味。

南加州大學的畢業典禮
由於第二天是表弟的畢業典禮,所以我們第一天的晚上很早便睡覺。我一向習慣早上起來洗頭,也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來,打開眼看見表弟在用電腦,雖然還是很想睡,但心想還是要起來,不能因為我而延誤了表弟的畢業典禮,唯有拖著疲憊的身驅從睡袋裡爬出來,洗頭更衣。用了二十分鐘梳洗,回到房間竟見到表弟已爬上床上倒頭大睡,雖然心裡也不忍把他吵醒,但為了要讓他順利參與這個重要的時刻,還是做一次壞人吧!當我把表弟推醒時,我竟然聽到最始料不及的回應:“嗯,為甚麼半夜三更把我吵醒?我明天還要早起。”我那一刻完全不明所以,甚麼半途三更?我呆了十數秒,然後拿起手錶一看,天呀!十二時半!不是早上六時嗎?當我還在發呆時,表弟已再進入夢鄉了,我也只好帶著那一大堆不明所以及還是顯的一把頭髮再鑽進被窩。最可恨的是,表弟及Katherine在往後的兩個星期不斷重提這件“半夜起來去畢業典禮”的事件,每次還要洋洋得意,真的要把我氣壞才罷休。

南加州大學的畢業典禮比香港的畢業典禮大型得多,氣氛輕鬆之餘卻不失隆重,我更喜歡的是整個典禮也在室外進行,置身眾教學大樓之中,特別感受到那種學術氣氛。香港的畢業生都穿著得體隆重,在美國這個學術成績卓越的國家,畢業生的衣著卻反倒輕鬆得多,既有沙灘短褲,也有涼鞋拖鞋,有點像開嘉年華一樣。



追星...的掌印
到洛杉磯,其中一個必須要去的地方應該是荷李活,追尋巨星偶像的蹤影。未到荷李活之前,還想像那裡必定整潔開陽,名店林立,每年舉辦奧斯卡頒獎史典禮的柯達中心必定龐大宏偉。可是......荷李活竟然是挺小的。說真的,還真的有點像旺角,兩旁的店舖若不是食肆,便是賣紀念品的。柯達中心的大門還不及香港文化中心一樣有特色,也不如會議展覽中心有規模,這真的打破了我對荷李活的幻想。還值得一提的只剩餘東方劇院(Oriental Theatre)門前的巨星手印。經過一番苦尋,Katherine終於找到了演員尊尼普特(Johnny Depp)的手印,她當然不忘與偶像來一個“十指緊扣”,她更將剛剛買的尊尼普特主演的DVD拿出來,放在掌印旁,拍了一張照,表現了她對偶像的支持。在東方劇院唯一看到的華人掌印是吳宇森,他的掌印倒佔了一個非常當眼的位置,就在劇院的入口。

既然苛李活並沒有其他地方值得遊覽,我和Katherine決定到附近的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去看看這所在美國西岸的著名學府。久聞UCLA校園龐大,但沒有親身去看過,真的難以想像它是如何的龐大,我估計整個校園加起來應該大概是尖沙咀海旁,由文化中心至紅磡體育館的總面積。校園依山而建,教學大樓有高有低,配合四周的花卉樹木,別有一番景緻。

環球片場
洛杉磯除了荷李活,還有大大小小不同的主題公園,其中尤以環球片場、華納片場及狄士尼公園特別受歡迎。由於時間不足,我們只能挑選其中一個,我和Katherine同樣選了環球片場。我們二人同樣愛看電影,難得有機會看看首屈一指的片場,心情非常興奮。環球片場內的機動遊戲全以電影做主題,即使如我對機動遊戲並不特別著迷,也對遊戲的設計及配置十分欣賞。

整天的遊覽最特別的還是遊片場旳部份。其中片場特意裝置了耳熟能詳的著名電影場景,令參觀者仿如置身電影之中,感受一下《大白鯊》的緊張、《盜墓迷城》的鬼異、西部牛仔出沒的大街的冷清、《靚太唔易做》的各懷鬼胎。其中以《金剛》的場景最為震撼,內裡除了見到那隻巨型猩猩,還有直昇機開火及爆炸的場面,真的不自覺的緊張起來。只可惜這個片場在我離開美國後兩個星期發生了一場大火,完全燒燬,我用相機拍攝的短片頓成了珍貴片段。

14號就是37號?
同事知道我要到洛杉磯,極力推介了一間有名吃芝士蛋糕的餐廳 (The Cheesecake Factory),對於我這個好‘食’之徒,當然不會錯過品嚐美食的機會。而且餐廳所在也是一個新興的旅遊購物點 (The Grove),也是值得走一趟的。我和Katherine也可算是出師不利,巴士路線選對了,卻上了反方向的車,明明要去西,卻偏偏走了東,白白浪費了一個多小時。到達 The Grove已差不多中午,第一時間當然是到 The Cheesecake Factory佔一個理想位置。我們挑了陽台上的一張枱,好讓我們能觀看The Grove的四周。打開菜牌,不得了,單是芝士蛋糕已超過五十種,哎呀,叫人怎麼挑選才好呢?腦子裡幾番週璇,最後選了同事極力推介的招牌士多啤梨芝士蛋糕。

美國的交通網絡雖然未如表弟所說一樣困難,倒有幾次把我弄得頭昏腦脹。早上出發到The Grove已不大順利,怎料回程時又遇上問題。我和Katherine前一天已在互聯網上查看巴士的資料,坐那一號車、在那裡轉車、打印班次資料等,我們去程和回程也是坐同一路巴士 – 37號,就直接到達表弟家門。只可是我們回程時卻找不到37號巴士站,我們將手上的地圖及路線翻了多遍,確然我們所在的地點是正確的,但就是沒有37號巴士站。路在口邊,只好問問路人,但卻得到一個很奇怪的答案:‘14號就是37號呀!’。甚麼‘14號就是37號呀!’,明明是兩條不同的路線,怎麼一樣?感覺就好像地球人遇上火星人,問非所答。可是問了幾個途人,答案都是一樣,而且天色已開始晚,我們決定還是先跳上這路14號,至少它會途經市中心,我們可以在那裡再轉乘其他路線。我在車上一直在想這個‘14號就是37號呀!’的謎團,最後的結論只有一個可能性,14號在中途會變成37號。聽上去雖然蠻荒謬,而我也不知道原因是甚麼,但我頗肯定是這樣。Bingo!巴士走了大概30分鐘,司機把車停在一旁,然後站起來攪動頭頂的號碼牌,14號真的變了37號!雖然還是不明白這樣做的用意,但解開了心中的疑雲,心情覺得蠻舒暢的。我將這件事告訴我的親朋好友,無不覺得嘖嘖稱奇。

Santa Monica
Katherine在美國逗留的時間比我短,她在美國的最後一天,我們到Santa Monica去感受一下加州的憂閑。若論水清沙幼,Santa Monica並非一級的海灘,但整個區域倒也締造了一個忙裡偷閑的氣氛。我們也沒有到海灘去走,只是沿著海傍的大道欣賞海洋的嫵媚。Santa Monica的海灘上有一個機動遊樂場,有點怪怪的,也不知為甚麼這個遊樂場令我想起《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這本書裡的那一個,可能兩個遊樂場都有點破落荒涼吧!

第二天早上,送了Katherine上機場巴士,我跟表弟再往南加州大學走走。上次因為是畢業典禮的關係,整個校園擠滿了人。今天的情況豁然不同,重返那份校園的清幽恬靜。下午我獨自一人走到咖啡店看書,度過了一個悠閒的下午。雖然咖啡跟其他店的沒兩樣,但服務員會將客人的名字寫在杯子,倒也令那杯咖啡變得不一樣,添了幾分度身定造的味道。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貴州 – 為孩子帶來更清晰的未來 (January 2009)

今次因著一個籌款活動而有機會探訪貴州。


貴州是中國三大最貧窮的省份之一,根據二零零八年的統計,每年的人均收入大概只有二千人民幣,供養孩子讀書,對很多家庭也是非常奢侈的一回事,即使他們相信只有教育才能帶他們走出貧困,也只可歎一句:「有心無力」。

四天的行程,扣除花在交通的時間,就只有兩天,我和同行的友人在這兩天走訪了四所學校,其中三所是已重建的危校,其中一所則還在興建中。

攀山涉水
第一所學校與城鎮中心隔著一條河,我們要坐小艇才能渡河。大呼之後,小艇從對岸慢慢地搖過來,滿以為撐船的會是一個強壯的中年人,我看見的卻是一個年約十二歲,個子不高的男孩。別小看他年輕,不消一會他已經把我們一行六人送到對岸,轉眼又已撐回對岸接其他人。

由於是新年假期,其中只有兩所學校有課,雖然如此,但還有學生及老師留在學校,我們也有機會跟他們傾談。其中一對老師夫婦,更邀請我們到他們的宿舍稍作休息。用以招待我們的是一個大概百餘呎的小單位,那是這對夫婦的廚房、飯廰及衛生間。房間有一點幽暗,中央放了一個炭爐,作取暖之用。老師說他們的睡房在隔壁,在貴州,像他們這樣的房子是非常理想的。能夠在一間重建的學校任教,他們是感恩的,恩慰的不是自己能夠住在一間理想的房子,而學生們能在安全的環境上課。他們說,校舍要改善的地方還有很多,他們最憂心的是學生們的住宿環境。我們到學生宿舍視察後,完全明白老師的憂慮,一個木搭的‘天台屋’建於學校的食堂上面,從地面到學生宿舍只有一條通道,要是發生火警,後果真的不敢設想。宿舍分開了七個小房間,每個房間有六至八張床,而每張床(約二呎寬)睡三個學生,在其中一些房間更看見近屋頂處有一些加建的床位。我看見有兩個房間在屋頂附近打了兩把傘,一問之下才知道那是因為近來下雨,要在房子內打傘以免雨水把床弄濕。雖然生活環境欠佳,但這裡的孩子很珍惜能夠在這裡學習,他們明白能夠上學是難能可貴的,因為這樣,睡覺時逼一點,又或是雨水打在臉上也是小事。我看著這些孩子,心就酸了,同時對他們有一份由衷的尊重。



回程的時候,我們有機會像當地人一樣坐橫水渡。橫水渡我在電視劇倒是見過不少,但真的還是第一次見。我還試了試當船家,在我的控制下,船越走越慢,最後更停了,唯有將掌陀重交給那位年輕的船家,讓我們能夠重新啓航。

尋訪桃花源
午飯過後,我們去探訪另一所學校,這次不用涉水,卻要攀山。車走過迂迴曲折的路,我們到達其中一條山村的入口。我四周打量了一下,綠樹連綿,遍地的石卵,還有川川流水,卻看不到房子,又或是炊煙。領隊說我們會在這裡等車接我們,心中倒也疑問車會從那裡來,那一種車能在這樣的山路爬走。十分鐘後,車來了,是一輛拖拉車,連司機只有三個座位,其他的人都要站在後面的車斗上,很有民工回鄉的感覺。同行的男士都很有風度,讓我坐在前頭,但我這個小妹頭卻堅持要站在後面。拖拉車在崎嶇不平的石路上左右搖晃,轉了幾個彎後,漸漸看見農田及房子,這讓我想起了陶淵明的名句:「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從前讀這篇文章只明白字面的意思,但箇中意景還真的到現在才領會得到。

經過大概三十分鐘的路程,終於到達村口,先是往山上走,看看一座在重建中的校舍。那裡大約有二三十個人在工作,當中有健壯的成年男子,年紀輕輕的小伙子,也有不少工人是女生。雖是女兒身,但她們單肩就挑起兩籃重重的沙泥,然後步履輕盈的往興建中的大樓走去。她們終日在太陽下幹活,不少只是年過二十的少女,那一張臉看上去卻像是年過三十。那一刻覺得自己很幸運,可以接受教育,可以以知識代替勞力維生。沿路踫到的工人,知道我們從香港來探訪,便是連番的「多謝」,多謝我們捐款起學校,讓他們的子女有機會受教育,有脫貧的可能。雖然也有捐過一點金錢到不同的慈善機構到國內建學校,但那連番的感謝卻是令我有點受之有愧。在那還未動工的舊校舍,偶遇幾個孩子,他們遇到我們這幾個陌生人,害怕得躲在課室的桌椅後,連我們要送他們糖果也害羞得不敢接下,要硬把糖果塞進他們的手中,才勉強收下。最初我也怕把他們嚇壞,但往後看到他們含著糖果四處奔走,向我們報以一個可愛的微笑,便明白他們只是慢熱罷了。



山區孩子的笑容
第二天,我們到訪了另一所學校。同樣是顛簸的路途,但今次好一點,可以坐輕型貨車。

在這所學校終於看見孩子上課的情境,那啷啷讀書聲叫我興奮莫明。看畢孩子們上課的情況,剛好是他們下課的時間,我們便跟這些孩子一起走,到村子裡看看。這些孩子跟香港的孩子,雖然年齡相約,但好像整個思考模式也不一樣。香港的孩子自小便習慣有基本的物質,除了各式各樣的玩具,也終日被媒體包圍,再加上香港的父母好像怕孩子成長得太慢,無論心智及技巧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提升,星期一三五學樂器,星期二四學會話,星期六上司儀課,星期天游泳班去。所以香港的三歲四歲的孩子,懂很多東西,再加上電視劇的浸淫,說起話來,用詞語氣也老氣橫秋,說話伶俐的不少,天真可愛的卻越來越少。住在山區的這些孩子,說真的,真的沒香港孩的‘醒目’,但卻有香港孩子缺少的天真爛漫。沒有甚麼玩具,但你追我逐也自得其樂,我可以從他們的笑容感受到他們心中的快樂,生活很簡單,但他們心中滿足。早前看新聞說香港孩子是全世界最不快樂的,聽後很感慨,父母們每天奔走工作,為孩子提供最好的資源,物質是滿足了,但孩子們應得的關心以及心靈培育又往那裡去了?我們的孩子也蠻可憐的。





飲勝!
這天下午我們在一家山區村民的家跟一眾村民一起進午飯。一進門便想到整個屋頂掛了玉米,那是最佳的風乾及儲存方法。屋內有一個大鼓及一個圓筒型的銅罐,銅罐一邊是開口的,奏樂的時候一人在銅罐的一邊敲打,另一人則用一個較小而同樣開口的銅罐有節奏地前後移動,製造出空氣被抽出時低沉圓渾的聲音,再加上大鼓的沉實宏亮的敲打聲,奏出一首特別的奏鳴曲。我也試了一下跟村民一起奏樂,曲奏出來亂七八糟,再一次證明自己欠缺節奏感。

跟據村民的傳統,男女是要分開坐的,我跟另外一位同伴便跟其他的女村民一起坐,而男的友人便跟其他的男村民一座。我的旁邊坐了全座最年長奶奶及最年輕的小孫女,奶奶大概七十歲,臉色紅潤,看上去很健康,雖然她只會說水族語,但從她的眼神及笑容,我感受到她很歡迎我們的探訪。年約十歲的小孫女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這在山區的孩童中間著實難能可貴,她在席間充當了我的小翻譯。村民在用膳時都習慣喝酒,向客人敬酒更是表示歡迎的表現.他們會先唱一首敬酒歌,然後大家一起把杯中的酒一飲而盡。他們的熱情我們是絶對體會得到的,可是這對我們幾個酒量淺的香港人便成了一項跳戰,一小杯還能撐過去,但當村民接二連三的請酒時,未及喝畢已先慌了,臉已發燙了,頭也有點暈,為免醉倒當場,只好借口到洗手間,到外邊吸吸新鮮空氣。我的女友人比我聰明,在村民不留神時,在自己的酒中摻了不少蒸餾水,所以午飯後她還是精神奕奕的。

四眼仔四眼妹
離開貴州前的一天,我們親身到學校派發眼鏡給受捐助的學生。二百二十個學生整齊地列隊,等待老師叫他們的名字接收眼鏡,我看見他們不少也忍不住踹起腳尖探頭張望,那份雀躍期盼之情顯然易見。當他們一起戴上眼鏡,或是互相嘲弄,或是因為不習慣而感到眩暈,我也在旁跟他們一起笑,那一片小小的空地佈滿了二百多人的笑聲,更重要是他們看到更清晰的未來。

2010年2月18日星期四

斯洛文尼亞 (Slovenia) - 與一個求婚故事 (August 2005)


想到斯洛文尼亞旅行已經很久,本來有一次機會在二零零四年九月跟一個朋友一起去,但由於朋友的行程突然有變,我沒法安排假期,是次假期便告吹了。今次終於可以踏足這個國家,真的十分期待。巴士甫離開機場,我便愛上斯洛文尼亞,它令我想起愛爾蘭,兩個國家同樣是美麗而沉實的。

童話仙境 – Lake Bled
行程的首兩天,我遊覽了湖區Bled。Bled是一個充滿童話色彩的城市,有座建於山崖上的城堡,有一個小島居於湖的中心,而小島上面更有一座教堂,湖中還有不少天鵝在暢泳。湖區以Julian山脈作背景,而四周皆種滿了柳樹,柳枝隨風擺動,很有詩意,繞湖而行,非常舒適寫意。Bled的面積並不太大,環湖走一圏也不過是兩個小時,即使長者及小朋友也能夠應付。

繞湖散步時,看見一個很有趣的告示板,提醒遊人不可騷擾天鵝,而且未經許可餵飼天鵝可能會犯法。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告訴我的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在英國旅遊時在湖畔被一隻天鵝咬了一大口,為了懲治隻天鵝,他在麵包中加了辣椒,然後餵飼那隻天鵝。那隻天鵝愛好辣椒與否不得而知,但要立例暫止遊人隨便餵飼天鵝倒也是有需要的。



懾人的湖光山色 – Lake Bohinj
斯洛文尼亞還有另一個著名的湖區 – Lake Bohinj。Bohinj美得不得了,它就坐落Julian Alp的跟前,是觀賞Julian Alp最理想的位置,也是攀登Julian Alp的最理想起步點。湖的兩旁盡是樹木,湖邊則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可讓你坐在湖邊靜靜欣賞風景。站在湖邊,遠眺Julian Alp,感覺就好像與世界隔離了一樣,心境清明,腦袋裡煩憂的事情全部一掃而空,只想好好享受那份恬靜。我捲起褲腳,把雙腳浸在清涼的湖水裡,一邊欣賞眼前美景,一邊寫明信片給朋友,不知道是否吸收了那份靈氣,寫給朋友的句語特別詩情畫意。可惜遊覽當天下雨,否則一定更美。

雖然Bled跟Bohinj同樣是湖區,但兩個地方的氣氛是完全不同的,Bled是浪漫而充滿童話色彩的,最適合情侶一起去;而Bohinj的美卻是安逸和諧的,即使很微小的聲音也好像會破壞它的寧靜,較適合一個人或與友人尋訪。





















小精靈的幽會勝地
除了兩個各有個性的湖區,斯洛文尼亞還有很多漂亮的地方,其中不得不提的包括Vintgar Gorge 及Skocjan Cave。Vintgar Gorge是Radovna River流經的一段峽谷,峽谷兩岸是木搭的行人道,再加上流水淙淙,徒添了幾分幽雅。走在峽谷裡,就好像與世隔絕,絕對是小精靈選擇幽會的浪漫勝地。踏著木道隨隨而行,除了眼前風景在變,同時感覺氣溫也在不停變化。在石屎森林住久了,夏天躲在設有空調的房間,冬天則靠暖氣帶來温暖,身體對於大自然的變化已經很遲鈍,走在Vintgar Gorge有點像把身體的細胞喚醒,好好感受一下大自然那微細的變化。峽谷內河水的源頭來自Julian Alp,非常清澈,隨著峽谷的高低起伏,河水的流動徐疾有序,峽谷的盡頭更有一道瀑布,雖然不算宏偉,但也別有一番景致。回程時受不了那清澈河水的誘惑,把腳浸進水中,沒想到八月的河水還是寒冷刺骨,嬉水,還是到別處去吧!



在洞穴尋找《歌聲魅影》
另一個要看的地方是Skocjan Cave。Skocjan Cave給我的感覺非常神秘,好像音樂劇《歌聲魅影》的味道。Skocjan Cave有一部份叫Cave of Silence。內裡非常安靜,連幾十米以外兇湧的河水流動也聽不到。而整個Skocjan Cave最為觸目的部份就是站在五十米高的天橋觀看腳底下急速的河水流動,十分壯觀,我站在那裡定定的看,就好像完全忘記了時間。只可惜Skocjan Cave內不能拍照。沒法讓你看看它的宏偉。

“新捷克” - Ljubliana
斯洛文尼亞的首都Ljubliana有“新捷克”的稱號,可想而知它是一個很漂亮的城市。它同樣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街頭表演在晚上十時之後依然到處可見。在河畔的餐廳或酒吧一邊聽音樂,一邊休閒地喝一杯雞尾酒,那份休閒自在實是難能可貴。

斯洛文尼亞的食物很美味,我有一個習慣,每到一個地方也要品嚐一下本土的傳統食品。在旅遊書上找到一家評價不俗的傳統餐廳,決定試一試。點了一個主菜,雖然款式沒甚麼特別,但味道蠻不錯。店主推介了一個傳統的斯洛文尼亞甜品叫 Prekmurska Gibanica,雖然很膩,但非常美味,它是用葵子(poppy seed),蘋果及茅屋芝士(cottage cheese)做的。整頓晚餐完結後,店主送了我一杯加了西梅的白蘭地。呷了一口,頓覺得這小小的一口白蘭地令整頓晚餐非常完滿。店主說店裡提供的白蘭地是他們用不同的白蘭地調配的,在別家嚐不到。加了西梅的白蘭地略帶甜味,真正的白蘭地愛好者可能並不喜歡,但我卻覺得很美味,我甚至想向店主買一瓶回港跟朋友分享。只可惜店主說這個酒不外銷,只會送給用餐的客人,以表謝意。他見我有點失望,便多送我一杯,既然未能把酒帶回來與朋友們共享,我就只好代你們喝吧!

斯洛文尼亞跟捷克對我來說都都非常美麗,但它們有不一樣的美,或者可以這樣說,捷克跟巴黎跟佛羅倫斯等,它們就像一個很標緻的女孩子,而且穿著得很漂亮,這樣的女孩子要討你歡喜,你是很難拒絕的;而斯洛文尼亞則像一個天真無邪的裸體少女,她跟本沒有留意到別人在印賞她那份純真的美。即使她留意得到,她也不明所以。





最浪漫的求婚故事

有一對朋友在我鼓勵之下到斯洛文尼亞旅遊,之後就產生了一個我聽過最浪漫的求婚故事。朋友Anissa給我的電郵是這樣說的:

“我們在2006年8月6日在斯洛文尼亞的Bled正式定婚。

這個求婚發生在日落之後。經過一整天在這個美麗的小鎮遊覽,我被邀請坐上一隻有船伕撐船的小艇,而小艇的目的地是Lake Bled中心的Church Island。夜幕低垂,湖上面就只下船伕跟我們二人。 

到斯洛文尼亞前,我已經聽過有關Church Island的傳說。從修道院到Church Island的最高位置,一共要走99級石級,由1655年開始,這99級石級便象徵著婚姻的道路,而按照傳統,新郎必須要抱著新娘走上這段石級。Church Island上還有一個願望鐘(Wishing Bell),從1534年開始,就是這樣流傳,只要搖過願望鍾,願望便會成真。在這個氣氛之下,我佷快就意識到Peter準備在這個時刻求婚。

與我的預期不盡相同,當小艇走到湖的中心,船伕便在那裡停下來。就在這時,Peter把原先準備的一枝煙花臘燭燃點,然後放在水上。我看著那閃閃發亮的小煙花,期待Peter的求婚。誰知道這枝小煙花只不過是序幕。我突然聽到‘嘭’一聲,然後是更多同樣的聲音,我才驚覺我們的小艇前方在放煙花,是真的煙花。燦爛的煙花在Bled Castle前一個接一個發放,足足放了10分鐘,不同頻色形狀的煙花令整個天空活潑起來,喚醒這個湖泊、Julian Alp,甚至這個安寧的小鎮。這一切一切都是為我而設,而背後更代表著一個一生的承諾。

緊接一句“我願意”,那隻可愛的小玩意便緊緊的套在我的無名指上。這就像是一場夢,那毫無保留的浪漫是無法可以用文字來形容的,我同時亦找不到任何言語去描繪心中的感動。到現在我還是不明白Peter是如何在這個異國小鎮安排這個毫不簡單的求婚的。”

波蘭 (Poland) – 歷史上的一道傷疤 (July 2005)

波蘭原不在這次歐洲多國遊之列,因為很多朋友也跟我說波蘭是一個頗悶的國家,沒有甚麼值得遊覽。二次世界大戰,波蘭是重災區,大部份的地方被炸得體無完膚,現在波蘭很多地方也是二戰後重建的,所以已失去原有面貌。雖然如此,我最後還是決定把波蘭放在我的行程之上,因為它有一個地方我認為是必須要去的,那就是Auschwitz.Auschwitz是二次大戰時期德軍在波蘭所設的其中一個猶太人集中營,也是最大的猶太人集中營.由於Auschwitz遠離市區,所以我必須先到最接近的城市Krakow駐紮,順道一遊這個波蘭第二大的城市。

Krakow







Krakow應該是波蘭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保存得最好的一個城市,因為它在戰爭中竟出奇地沒有被轟炸過,所以仍然保存了昔日的風貌。能夠倖免於難,是因為二次大戰時,德軍曾於波蘭的一部份土地成立‘德國自治區’,Krakow正是位於自治區的範圍。也曾經有傳聞說德軍在二次大戰戰敗而退出波蘭之際,曾經計劃要炸毀Krakow。也許上天特別眷顧這個小城鎮,當年並沒有發生爆炸事件,Krakow得以保存昔日面貌.至於傳聞屬真屬假,也不得而知。 Krakow跟很多其他古老的歐洲城鎮一樣,滲透著一份文化氣息,2000更被歐盟選為該年的歐洲文化之都.雖然Krakow的名勝不多,但隨意在城中走走,也很寫意。



最大的猶太人集中營 - Auschwitz


Auschwitz – 歷史上的一道傷疤,是我到訪過最悲傷的地方,這個二次時期用來囚禁猶太人的集中營共有三個部份,其中第二期的Auschwitz-Birkenau的規模最大,也是最多遊客參觀的。現時Auschwitz在已被改建為博物館,展現當年納粹德軍的殘暴行為,以及被囚的猶太人生活的惶恐及坎坷。

從1942到1945的幾年間,最少有一百零五萬人在Auschwitz-Birkenau被殺,其中九十六萬是猶太人。Auschwitz-Birkenau最著名的殺人工具是一座小小的紅磚毒氣室,二百一十平方米的毒氣室每次可擠二千人,每次屠殺只需要用十五至二十分鐘,每天在這裡被殺的人超過二萬人。被送進紅磚屋的人大都以為是被送去洗澡,往往連道別的說話也沒有機會說,而他們的親友也只以為他們被送到別的集中營,未必想到彼此已經是天人相隔。

一千九百五十公斤的頭髮
被德軍俘虜的人,被火車一列一列的送進Auschwitz,不少人在擠逼的車卡之中因為缺氧或缺水而死,而在火車上能活過來的,在進入Auschwitz不久之後也會被送進靑毒氣室,或用其他酷刑處決。伴隨他們而來的大量物資,包裝衣服、鞋、眼鏡、皮箱等,都會被德軍收集作其他用途。當中最震撼的是那一千九百五十公斤的頭髮,這些頭髮,全是由被囚禁的女子身上剪下來,她們被送進毒氣室前,身上僅餘的資源也被搶奪.別以為被毒死後,這些靈魂便能得到安息,他們身上的脂肪還會被抽出來用以製造肥皂,納粹德軍“物盡其用”的能力實在叫人匪夷所思。

集中營展示了很多當時的囚犯的照片,因為長時間缺乏充足的食物,再加上每天最少十二小時的勞力工作,所有的囚犯也骨瘦如柴,不少甚至因為缺乏營養身體變形,其中一些成年女子臨終時只有二十二公斤。


由於沒有生產力,被送到集中營的孩子大部份也難逃厄運,被送到毒氣室.要是雙生兒,則會被送往進行各式各樣的生物實驗,最後還不是被殺害。看著那一大堆收集而來的小孩衣服,我覺得極度的心痛,孩子們還未懂得甚麼是種族,卻已因為自身的種族而犧牲。

離開Auschwitz之後,我久久不能釋然,我至少有一個小時完全不想說話。對於數百萬無辜犧牲的猶太人,我固然心痛,但我同時亦難以接受人性的醜惡能夠到達如斯地步。雖然整個參觀的過程非常難受,但我認為人生必須到一次Auschwitz。正因為我們的生活太幸福,很多東西我們也覺得理所當然,從慘痛的歷史中好好上一課,提醒自己要時刻緊慎,為自己所作的決定負責任。若然你們有孩子,我懇請你們在他們開始思考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的階段,帶他們到Auschwitz,讓他們看看人性的自私及醜惡的遺害,作每個決定時要為自己及其他人負責任。我在斯洛文尼亞遇到一對英國夫婦,言談之間說起Auschwitz,他們二人也是教師,曾多次帶學生參觀Auschwitz,他們也十分認同我們有責任教育下一代這段悲痛的歷史,令他們明白二次世界大戰對這個世界的影響。


Auschwitz的大門寫著 “Work Brings Freedom (工作帶來自由)”,只是被囚在這裡的人最後也沒有得到這自由。

可能因為背負著一段慘痛的歷史,波蘭人一般較比較沉默,看上去也比較憂愁,再加上間斷地下雨,所以在波蘭的幾天,總覺得氣氛陰沉沉的。

險些被困波蘭
我的下一站是德國,在波蘭的機場準備前往柏林時,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我是從捷克坐火車到波蘭的,這也是我第一次坐火車跨境。火車過境時,有入境部的官員在火車上檢查證件,他看過我的證件也沒有說甚麼便發還給我,我還暗暗讚賞這個過境手續的效率。當我在波蘭機場接受海關檢查證件時,那位海關官員將我的護照從頭到尾翻了一遍,然後再翻了一遍,我感覺到有一點不安,然後他問我 “Where is the stamp?” (“入境印在哪裡?”),我告訴他我入境時只有官員檢查我的護照,但沒有在我的護照上蓋印。可是這個官員喋喋不休的堅持我的護照一定有蓋印,我開紿緊張起來,擔心自己會被拘留在波蘭,或是被送返捷克。經過我多番解釋,依然沒甚麼進展,那個官員接著問有沒有其他的證明文件,我便把我的BN(O)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從口袋裡抽出來遞到這個官員的面前。他看了看我的BN(O),輕聲地說了兩遍 “啊!你有這本護照.”事情突然變得很順利,他沒有再問任何問題便在我的護照上蓋了離境印。貎似英國護照的BN(O)雖然在很多地方也沒有免簽証,沒有香港特區護照方便,但在某些情況卻發揮了很大的功用,尤其在歐洲。

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

愛爾蘭 (Ireland) - 隻身旅行的第一個國家 (September, 2004)

愛爾蘭是我第一個隻身旅遊的目的地,也是這個可愛的國家讓我愛上了一個人旅行。

充滿活力的Galway
這次可說是小試牛刀,所以行程不算太長,只是短短五天。我從倫敦飛往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下機後立刻轉乘長途旅遊巴士前往愛爾蘭西邊的Galway。差不多所有旅遊書籍都會告訴你同一個訊息:到愛爾蘭,必定要到西面,因為整個國家最漂亮的地方也在西面。只有五天,我當然是由最漂亮的地方開始遊。

Galway是遊覽愛爾蘭西面的一個很好的駐紮點,因為它的地理位置鄰近好幾個著名的旅遊名勝。Galway雖然只是一個小城市,但卻充滿活力。那裡的人非常親切友善,很容易便能打開話匣子。



要數Galway之最,一定要數天鵝。整個海岸不住有天鵝游來游去,牠們也不怕人,反而會游過來討吃的。印象中,天鵝總是跟童話故事結連在一起,雖然現實中沒有王子公主的浪漫,但看見小孩子們在岸邊追逐水中的天鵝,也是一個很動人的畫面。



愛上健力仕
第一天晚上,我到了一所酒吧,那裡有一隊演奏傳統愛爾蘭音樂的樂隊,表現不錯。他們小休期間,我和其中一些表演者傾談,他們都非常友善,其中一個更請我喝了一杯愛爾蘭特產健力仕黑啤。常聽別人說愛爾蘭的健力仕與別不同,未曾親身嘗過是不會明白那種分別的。在到愛爾蘭之前,我從來也不喜歡那苦澀的黑啤的,我甚至覺得男人愛黑啤是為了看上去有型罷!在愛爾蘭嚐過健力仕後,倒也像上了癮,五天的旅程裡我每天最少也喝一杯呢!

體會蘇軾的情懷
第二天,我到Galway鄰近的一個小島Inisnor遊覽。Inisnor是旅遊景點Aran Islands三個島嶼的其中一個,它吸引最多遊客的是建在懸崖邊的防彈堡壘 - Dun Aeugus。這是我第一次站在高高的懸崖邊,眺望汪洋大海,那種感覺實在很震撼。我腑臥在懸崖邊,探頭往下望,看著幾百米下白浪沖擊著亂石,倒有蘇軾《念奴嬌 - 赤壁懷古》中的情懷。在我尋訪Dun Aeugus之前,我在旅遊書中得知曾經有不少遊客因為在懸崖邊腑覽那迷人的風光而在大風之中失卻平衡,掉進大海。懸崖並沒有設置任何欄杆,所以有一天你會到Dun Aeugus,切記要顧及人生安全,不要一時忘形,最好的方法還是四腳爬爬地挨近崖邊,探頭觀看好了。雖然儀態欠奉,卻是比較保險。

Inisnor是一個很古怪的地方,整個小島也都是石頭建的牆。整個小島大概只有900人居住,島上除了石頭,便好像沒有其他東西,完全不適合耕種,而捕魚是有季節性的,我心中不免疑問島上的居民是何以為生。我原本也打算在島上逗留一晚,但經過幾個小時的探索,發現島上並沒有甚麼可以做,我決定還是返回Galway。

迷人的Connemara
我原來打算第二天的早上前往首都都柏林,但早上起來看見陽光普照,實在不願意浪費這樣美好的一天在巴士上(從Galway到都柏林需要4個小時車程),我在早上九時決定參加九時三十分出發前往風景區Connemara的一天遊。怱怱忙忙付過團費及暫托行李,剛好趕及最後一個上旅遊巴士。這絶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因為Connemara 的確十分漂亮。Connemara是Galway海灣到Killary海港以南的地域,Aran Islands也是屬於Connemara一帶。雖然看的只是青山小溪,但與藍天白雲配在一起,就湊成了一個美麗的畫面,相信這就是大自然的威力。Connemara一帶還有很多愛爾蘭的傳統建築,看著那用乾草及石頭蓋的小屋,我感覺到該區居民生活的樸素與安逸。導遊告訴我們,住在這裡的人已經越來越少,為了生計,很多已遷往大城市工作。



在回程的路上,我第一次看見一道完整圓拱形的彩虹,它真的如一座彩色的拱橋安穏地建在一片平地上,正如我們小時候繪畫時畫的那一道。在香港大廈林立,連彩虹也沒見過幾次,更莫說是一道完整的彩虹,今次見到的這一道真的很美,座落在群山前,猶如仙子谷的一道彩色入口。只可惜我們的車在高速公路上,不能停車拍攝,最後只能拍到彩虹消失前的一角。



古時的女子學校 ─ Kylemore Abbey
回程中,我們還經過了Kylemore Abbey,這是一個處身在叢林中的一個修道院。這座修道院的歷史,要由最初建於比利時的修道院說起。1665年建於比利時的修道院是特別為愛爾蘭女子提供敎育及宗教聚會的地方,但經歷了波恩戰役(Battle of Boyne)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修道院已是體無完膚,而當時居住其中的修女大部份也已移遷愛爾蘭。在1920年,俢道院在Kylemore重開,為當地女孩提供教育。

距離修道院約一英哩,有一個面積3.4公頃的花園(大概是3.5個標準足球場般大小),其特別之處是其中2.4公頃被包圍在磚牆之內。這個花園更設有温室,方便當時的淑女們在冬日或雨天下在花園散步。花園之中種植了各種罕有的植物,在温室中散步,實是賞心樂事。要走畢整個花園最少也要一個多小時,由於時間有限,我只能觀賞其中的一部份。



住進男子賓館
我在黃昏離開Galway前往都柏林,到達都柏林已是晚上的十一時多,我立刻前往已預定了的青年旅舍,準備好好睡一覺,明天一早起來遊覽。我預定了一個10人男女混合房的床位,當我走進房間時,內裡有8個人,竟全是男人!而且大部份是中年男人!這個現像在青年旅舍並不尋常呢!他們有一些已睡覺,也沒有注意到我進來,但有一些見到我這樣一個女生走進來,也有點驚訝,我更看到其中一個只穿了“孖煙囪”的中年男子急忙爬進被窩裡。雖然有點尷尬,但我也只是要一個床舖睡一覺,所以也就沒想太多,洗澡過後便倒頭大睡。我半夜聽到睡在下層的人回來,他旁邊還有一個女孩子,那個女孩子應該是看到了我,驚訝地告訴他的男伴說:“你看!有個女孩子呢?”,而那個回應更妙,“怎麼可能?這是一個男子房間啊!”我心想,搞甚麼,我預定的明明是混合房,明天還是問個清楚。第二天我在房間見到一個友善的年青男子,便問他這是一個混合房間還是男子房間。他說他預定的也是混合房間,但過去兩天,我是最一位女性住客。



兩湖中間的山谷
在都柏林的第二天,我參加了一個一天遊到Glendalough(意思是兩湖中間的山谷)。可惜這天的天氣並不理想,不斷下大雨。早上我見到有一點陽光,還以為蠻温暖的,只穿了一件長袖T-shirt及一件薄風衣,我後悔不已,我在大雨中遊覽,全身也濕透了,在山上遊覽的時差不多要凍僵了。倒是導遊想得週到,預先準備了熱燙燙的可可飲料,身體頓時暖起來。Glendalough很清幽,林木蔥蔥,只可惜天公不造美,否則一定會見到一個更美的Glendalough。


二千年前的書籍
都柏林其中一個最多人參觀的地方是三聖堂(Trinity College),三聖堂裡珍藏了一本超過二千年歷史的書 - Book of Kell。不少人來看它是因為它是一本基督教的珍貴刊物,但更多人看它是因它是一件難能可貴的藝術品。 Book of Kell 每頁也附有彩色的圖案,文字也是用藝術字體寫成,雖然經歷了2,000年,但保存得非常好,色彩依然斑爛。除了Book of Kell,三聖堂圖書館裡的Long Room 也值得一遊。

晚上我到了都柏林的酒吧區(Temple Bar Area),它的熱鬧可比美香港的蘭桂坊。很多酒吧也有現場表演,但那天卻找不到傳統音樂表演。當地人告訴我,傳統愛爾蘭音樂的表演其實不多,不是每一家酒吧也會安排,他還說笑道:“我們也聽英美音樂的。”說的也是,我也沒有聽過幾遍中國戲曲吧!

今次到愛爾蘭最遺憾是沒有參觀健力仕的啤酒廠,曾到那裡參觀的朋友說,剛釀製出來的黑啤的而且確是另舍不同。唯有留待下次再來時才嚐

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旅行的意義 - 我的旅遊日誌

很喜歡去旅行,因為世界上有很多美麗的地方可以看,有很多充滿色彩的生命容讓我去發掘。

去旅行的另一個原因是要去感受自己的渺小。在同一個空間生活久了,很容易便會把自己的好與壞也放得很大,要不是變得自滿自大,便是很容易墮進自憐自殤的塵網。到別處走一走,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奇妙,在碧空下窮蒼前,自己頓然變得渺小,煩惱成就也同時變小了。我不是要逃避現實或看輕自己,只是當我將自我放輕了,我更能夠清晰的好好看看自己,然後才能有所提昇。

在我而言,去旅行除了開闊眼界,更重要是要學習感恩。每天重覆的人和事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很多時候也變得習慣,不願意再留心多看多想。但每次旅行回來,總好像把眼睛擦亮了,不,應該是把心窗再打開了,即是還是以往看過的人和事,但會看得更細緻,也覺得多一分欣賞。把那份在旅行途上的好奇心帶回日常生活,便發現生活之中美好的事情著實很多,就算只是街角的一幢舊建築,看上去也可以很美。

在途上遇過很多友善的人,也有過不少觸動人心的事情,無論你在我的生命舉足輕重,又或只是擦身而過,也想說一句:「多謝!」因為我相信每一個相遇也帶來一點漣漪,改變往往就是這樣開始。

願世界多一點欣賞、多一點讚美,我們的世界真的可以更美!